COMEDIA 健康圖書館 » 【健康科普】別讓低血糖“偷襲”你的健康

【健康科普】別讓低血糖“偷襲”你的健康

Published On: 2025-01-03

在快節奏的生活中,低血糖作為一種常見的健康問題,時常被我們忽視。然而,其潛在的危險性不容忽視。無論是忙碌的上班族,還是熱愛運動的人士,甚至是糖尿病患者,都可能遭遇低血糖的困擾。本文將深入探討低血糖的相關知識,包括其定義、症狀、成因、緊急應對措施以及預防策略,旨在為讀者提供一份全面的健康指南。

一、低血糖的定義與標準

低血糖,簡而言之,是指血液中葡萄糖濃度低於正常水準的狀態。葡萄糖是人體細胞的主要能量來源,尤其是大腦,幾乎完全依賴葡萄糖來維持正常功能。因此,維持血糖在穩定範圍內至關重要。

對於非糖尿病患者,當血漿葡萄糖濃度低於2.8mmol/L時,通常被診斷為低血糖。而對於糖尿病患者,由於他們長期使用降糖藥物,且糖代謝可能存在紊亂,因此血糖標準相對寬鬆。當血糖值低於3.9mmol/L時,即可判定為低血糖。這是因為糖尿病患者的身體對低血糖的感知和調節能力下降,更容易發生低血糖,且低血糖帶來的危害可能更為嚴重。

二、低血糖的預警信號

低血糖的症狀多種多樣,根據其嚴重程度,可分為交感神經興奮症狀、中樞神經系統症狀以及不典型症狀。

(一)交感神經興奮症狀

當血糖水準快速下降時,人體的交感神經系統會迅速被啟動,產生一系列應激反應。這些反應包括出汗、心慌、手抖、強烈饑餓感以及面色蒼白等。出汗通常發生在額頭、手心和後背,是身體試圖通過散熱來調節因低血糖引發的代謝紊亂。心慌則表現為心跳加快,感覺心臟在胸腔裏劇烈跳動,以加速血液迴圈,儘快將有限的葡萄糖輸送到重要器官。手抖則是因為交感神經興奮影響了肌肉的正常控制。同時,胃部會發出強烈的饑餓信號,即使剛吃過飯不久,也會覺得饑腸轆轆。面色蒼白則是由於身體將血液優先供應給重要臟器,體表血管收縮所致。

(二)中樞神經系統症狀

隨著低血糖的持續加重,大腦開始受到影響,進而引發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初期可能只是感覺頭暈、頭痛,腦袋昏沉,思考問題變得遲緩,注意力難以集中。緊接著,視物模糊也可能出現,看東西變得不清晰,仿佛隔著一層紗。若低血糖仍未得到糾正,情況會進一步惡化,精神狀態變得萎靡不振,反應越來越遲鈍,甚至出現行為怪異、胡言亂語的情況。在嚴重低血糖時,還可能引發抽搐,身體不受控制地劇烈抽動,最後陷入昏迷,完全失去意識,此時生命安全受到極大威脅。

(三)不典型症狀

不同年齡段的人群,低血糖時還可能出現一些容易被忽視的不典型症狀。兒童可能表現為異常煩躁、哭鬧不止,家長容易誤認為是鬧脾氣。成年人中,一些人低血糖時可能會出現情緒低落、焦慮不安,或是突然感覺舌根發麻、說話不利索。老年人的低血糖症狀更為隱匿,由於身體機能衰退,對低血糖的感知變弱,有時即便血糖已經很低,也可能沒有明顯的出汗、心慌等典型症狀,反而表現為嗜睡、精神萎靡、走路不穩,或是突然記憶力減退、認知功能下降。

三、低血糖的成因

低血糖的成因多種多樣,主要包括飲食因素、運動因素、藥物因素以及疾病因素。

(一)飲食因素

不合理的飲食習慣是低血糖的常見成因。長時間未進食或進食過少,身體長時間得不到外源性葡萄糖的補充,血糖就會迅速下降。為了減肥而過度節食的人,每餐攝入的熱量極低,遠遠不能滿足身體的基本需求,也容易導致低血糖。此外,空腹飲酒也是引發低血糖的“元兇”之一。酒精進入人體後,會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加速血糖的分解代謝,同時還抑制肝糖原的輸出,使得血糖得不到及時補充。

(二)運動因素

運動不當也可能引發低血糖。過度運動時,身體肌肉對葡萄糖的攝取和利用大幅增加,以滿足高強度運動的能量需求。如果此時沒有及時補充糖分,血糖就會被快速消耗而降低。空腹運動更是大忌,清晨起床後,人體經過一夜睡眠,血糖處於相對較低水準,此時若直接進行劇烈運動,如空腹晨跑,身體沒有足夠的“燃料”儲備,血糖會急劇下降。

(三)藥物因素

藥物是引發低血糖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降糖藥物。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降糖藥物使用不當極易引發低血糖。胰島素劑量注射錯誤、降糖藥使用不當等都可能導致胰島素分泌過量,使得血糖迅速降低。除了降糖藥,一些其他藥物如奎寧、β-受體阻滯劑等也可能引發低血糖,雖然相對少見,但也不容忽視。

(四)疾病因素

某些疾病會打破人體血糖的正常調節機制,導致低血糖頻發。胰島素瘤是引發低血糖的“元兇”之一,它會異常分泌大量胰島素,使得血糖迅速降低。胰島細胞增生同樣會導致胰島素分泌過多。嚴重的肝病也是重要因素之一,肝臟是人體的“糖庫”,負責儲存和釋放糖原。當肝臟出現病變時,肝糖原合成減少、儲備不足,且不能及時有效地釋放糖原,血糖就難以維持穩定。腎衰竭患者由於腎臟對胰島素的降解和排泄功能受損,也容易導致低血糖。

四、低血糖的緊急救援

遭遇低血糖時,應根據患者的意識狀態採取不同的救援措施。

(一)意識清醒時

一旦察覺自己或他人出現低血糖症狀,且意識尚清醒,應立即抓住時機進行自救或施救。首先要做的就是迅速補充糖分,讓血糖儘快回升。身邊任何含糖的食物都可能成為“救命稻草”,如糖果、巧克力、果汁、餅乾等。一般建議立即口服15-20g糖類產品,進食後安靜休息10-15分鐘,密切觀察症狀是否緩解。若症狀沒有明顯改善,可再次進食同等量的含糖食物,並持續觀察。若經過兩輪補充糖分後症狀依舊不緩解或伴有其他不適,應立即撥打120急救電話前往醫院進一步診治。

(二)意識不清時

當發現有人低血糖昏迷時,情況萬分危急。必須立刻撥打120急救電話,清晰準確地告知急救人員患者的具體位置、症狀表現以及是否有糖尿病史等關鍵資訊。同時,要迅速讓患者平躺,將其頭部偏向一側,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嘔吐物或痰液堵塞氣道。千萬不能強行給昏迷患者餵食、喂水,以免引發嗆咳和呼吸困難。在等待救援的過程中,可以解開患者領口的扣子、腰帶等束縛物,讓患者呼吸更順暢。還可適當為患者保暖,但不要捂得太嚴實,避免影響散熱。如果周圍環境安全且條件允許,可將患者下肢略微抬高,使其略高於頭部,以促進血液回流到心臟,維持重要臟器的供血。

五、低血糖的預防策略

預防低血糖的發生是維護健康的重要一環。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預防策略:

(一)生活習慣養成

規律作息與定時定量進餐是預防低血糖的基石。每天儘量保持固定的起床、睡覺和用餐時間,讓身體的生物鐘適應穩定的能量供應節奏。早餐一定要吃,且要保證營養均衡。午餐和晚餐也不可馬虎,避免饑一頓飽一頓。避免空腹飲酒,若飲酒不可避免,務必先進食適量主食以減緩酒精對血糖的衝擊。適度運動有益健康,但要講究方式方法。運動前要做好熱身運動,循序漸進地增加運動強度和時間。運動時間不宜過長,尤其是在空腹狀態下。若運動超過1小時,應適當加餐以補充消耗的能量。運動結束後也不要立刻休息,可進行一些簡單的拉伸活動幫助身體恢復。

(二)特殊人群注意

糖尿病患者是低血糖的高發人群,必須格外小心。要定期監測血糖,瞭解血糖波動情況,尤其是在調整藥物劑量、改變飲食或運動習慣期間更要增加監測頻率。嚴格按醫囑調整藥物劑量,不得擅自增減藥量。每次用藥前仔細核對胰島素劑量、降糖藥種類及數量。用藥後務必按時進餐,保證食物攝入量與藥物作用相匹配。老年人身體機能衰退,肝腎功能下降,藥物代謝變慢,更容易發生低血糖。用藥時要謹慎,從小劑量開始密切觀察身體反應。日常要加強血糖監測,子女應多關心老人的飲食、作息情況,發現異常及時就醫。肝腎功能不全者由於身體代謝和調節功能受損,對降糖藥物及胰島素的耐受性降低,同樣要謹慎用藥,在醫生指導下調整治療方案並定期復查肝腎功能與血糖水準。

(三)應急準備

隨身攜帶含糖食物是應對低血糖突發狀況的關鍵措施。出門在外時可在口袋、背包裏放上幾顆糖果、一小包餅乾或一小瓶果汁以備不時之需。同時製作並攜帶急救卡也是明智之舉。急救卡上應清晰寫明自己的姓名、年齡、聯繫方式、既往病史(尤其是糖尿病史)、正在使用的藥物名稱及劑量、緊急聯繫人的姓名與電話等關鍵資訊。一旦低血糖發作意識不清時,旁人可通過急救卡迅速瞭解情況並給予正確救助為患者贏得寶貴的救治時間。

結語

低血糖雖看似平常,卻猶如隱藏在暗處的“健康殺手”。瞭解低血糖的相關知識,熟悉其症狀、成因、應對方法以及預防措施,不僅能為自己的健康增添一份保障,更是對家人、朋友關懷的體現。從每一個按時進餐的清晨到每一次合理運動的午後;從謹慎用藥的細節把控到隨身攜帶“救命糖”的未雨綢繆;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動都能在關鍵時刻成為阻擋低血糖侵害的堅固盾牌。讓我們共同關注身體健康,遠離低血糖的困擾,暢享活力滿滿的美好生活。


**本文章由COMEDI Health醫療資訊團隊內的醫護專業人士覆核。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不可視作醫療建議,亦不能取代閣下就個人健康狀況向合資格的醫護人員作出諮詢。

關於COMEDI Health線上醫療平台
COMEDI Health為香港領先的線上醫療平台,為用戶提供最新醫療及醫生資訊,並提供線上預約、視像問診、健康商城、智能醫生配對等功能。

關於COMEDI Health醫療資訊團隊
COMEDI Health 雲集註冊醫生、護士、中醫師、營養師、心理學家,致力成為照顧者的遙距醫療夥伴,提供多元健康資訊,令你活得健康且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