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臉腫腿腫分不清?你的水腫可能藏著這些健康雷區!
早起照鏡子,臉腫得像發麵饅頭;久坐辦公後,小腿一按一個坑;甚至有人一覺醒來,發現腳腫得穿不上鞋…… 水腫這個看似常見的 “小毛病”,其實藏著大學問。不同類型的水腫,可能是身體發出的不同健康信號。今天COMEDI將深入科普水腫的分類與區分方法,別讓小症狀變成大問題!
水腫是什麼?身體 “蓄水” 的秘密
水腫,簡單來說就是身體組織間隙裏積聚了過多的水分。正常情況下,我們體內的水分處於動態平衡,血管裏的水分會通過毛細血管壁進出組織間隙,再由淋巴系統回收多餘水分。但當這個平衡被打破,水分排出受阻或異常滲出,就會出現水腫 。用手指按壓水腫部位,如果出現凹陷且短時間內不恢復,就是凹陷性水腫;如果按壓後沒有明顯凹陷,就是非凹陷性水腫。區分這兩種類型,是初步判斷水腫原因的關鍵。
常見水腫類型大揭秘,一文分清 “腫” 的根源
心源性水腫:心臟拉響的 “警報”
心源性水腫通常由心臟功能不全引起,常見於患有心力衰竭、心肌病的人群。心臟就像人體的 “水泵”,當它的泵血功能下降,血液回流不暢,就會導致靜脈壓力升高,水分從血管漏到組織間隙,形成水腫 。這類水腫的特點是從身體下垂部位開始,比如長期站立的人,水腫先出現在雙腳和小腿;長期臥床的人,則從腰骶部開始 。隨著病情加重,水腫會逐漸向上蔓延,嚴重時可出現全身性水腫,還常伴有呼吸困難、心慌、氣短等症狀。
腎性水腫:腎臟發出的 “求救信號”
腎性水腫多與腎臟疾病有關,如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腎衰竭等。腎臟是人體的 “篩檢程式”,負責調節水鹽平衡和排出代謝廢物。當腎臟功能受損,腎小球濾過率下降,或者腎小管重吸收功能異常,水分和鈉離子無法正常排出,就會在體內積聚 。腎性水腫往往起病迅速,早期表現為眼瞼、顏面部水腫,尤其是早上起床時最為明顯,之後逐漸發展到下肢,嚴重時可出現胸水、腹水 。患者還可能伴有尿量減少、尿液中泡沫增多(蛋白尿)、血尿等症狀。
肝源性水腫:肝臟病變的 “外在表現”
肝源性水腫常見於肝硬化、肝炎晚期等肝臟疾病。肝臟受損後,合成白蛋白的能力下降,血液中白蛋白減少,導致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水分更容易從血管滲透到組織間隙 。同時,肝臟病變還會引起門靜脈高壓,使腹腔內血管壓力升高,進一步加重腹水形成 。這種水腫主要表現為腹水,也就是肚子明顯脹大,還可能伴有下肢水腫、皮膚發黃(黃疸)、蜘蛛痣等症狀。
營養不良性水腫:身體缺 “糧” 的提醒
長期營養攝入不足、消化吸收障礙或慢性消耗性疾病,都可能引發營養不良性水腫。當身體缺乏蛋白質、維生素等重要營養素時,血漿蛋白水準降低,血漿膠體滲透壓下降,水分就會從血管進入組織間隙 。這類水腫通常從足部開始,逐漸向上蔓延至全身,患者常伴有消瘦、乏力、貧血等表現,兒童還可能出現生長發育遲緩。
局部性水腫:“小毛病” 背後的隱患
局部性水腫指的是身體某個部位出現的水腫,通常由局部因素引起。比如外傷導致的局部腫脹(如崴腳後腳踝腫起),是因為受傷部位血管破裂,血液和組織液滲出;蚊蟲叮咬後局部水腫,是由於蚊蟲分泌的毒素導致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久坐久站後下肢單側水腫,可能是下肢靜脈回流不暢,常見於靜脈曲張患者。此外,局部炎症、過敏反應也會引起局部水腫,比如皮膚感染、接觸性皮炎等。
發現水腫怎麼辦?科學應對指南
如果發現自己出現水腫,先別慌張,可以通過以下方法初步判斷:首先觀察水腫的部位、範圍和發展速度;按壓水腫處,判斷是凹陷性還是非凹陷性;同時留意是否有其他不適症狀,如尿量變化、心慌、呼吸困難等 。若水腫持續不消退,或伴有嚴重不適,一定要及時就醫。醫生會通過體格檢查、血液檢查(腎功能、肝功能、血漿蛋白等)、尿液檢查、影像學檢查(超聲、CT 等),明確水腫的原因,並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
不同水腫,這樣處理才科學
一般處理建議
- 調整生活方式:無論是哪種類型的水腫,都應避免久坐久站,定時活動身體,促進血液迴圈。晚上睡覺時可適當抬高下肢,利用重力幫助水分回流,減輕下肢水腫 。例如,在腳下墊一個薄枕頭,使下肢略高於心臟水準。
- 控制飲食:嚴格控制鹽的攝入,每天不超過 5 克,少吃醃制食品、加工肉類等高鹽食物。對於心源性和腎性水腫患者,還需限制水分攝入,避免加重身體負擔 。同時,保證飲食均衡,多攝入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的食物,如雞蛋、牛奶、新鮮蔬果等,有助於提高血漿膠體滲透壓,減輕水腫。
- 適度運動: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如散步、瑜伽、游泳等,通過肌肉的收縮和舒張促進靜脈回流,改善水腫症狀 。但要注意避免過度勞累,運動強度以身體微微出汗為宜。
針對性處理措施
- 心源性水腫:患者需嚴格遵醫囑服用強心、利尿等藥物,改善心臟功能,促進體內多餘水分排出 。同時,密切關注病情變化,記錄每日體重、尿量,若水腫加重或出現呼吸困難等症狀,立即就醫。
- 腎性水腫:除了配合醫生進行病因治療(如使用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等),還可通過服用利尿劑增加尿量。但使用利尿劑時需監測電解質水準,防止出現低鉀、低鈉等問題 。此外,根據腎功能情況調整蛋白質攝入,腎功能不全者應選擇優質低蛋白飲食。
- 肝源性水腫:積極治療肝臟原發疾病是關鍵,如抗病毒治療、抗纖維化治療等。對於腹水嚴重的患者,可能需要進行腹腔穿刺抽液,緩解症狀 。同時,補充白蛋白,提高血漿膠體滲透壓,減輕水腫。
- 營養不良性水腫:及時補充營養,增加蛋白質和維生素的攝入。必要時可在醫生指導下口服營養補充劑,如蛋白粉、複合維生素片等 。如果是由慢性疾病引起的營養不良,需同時治療原發病。
- 局部性水腫:因外傷引起的水腫,在受傷 24 小時內可進行冷敷,收縮血管,減少滲出;24 小時後改為熱敷,促進血液迴圈,幫助消腫 。蚊蟲叮咬或過敏導致的水腫,可塗抹爐甘石洗劑、糖皮質激素軟膏等緩解症狀,嚴重時需口服抗過敏藥物。
水腫雖然常見,但背後可能關聯著不同的健康問題。學會區分水腫類型,掌握科學的處理方法,才能更好地守護健康。如果你或身邊的人有水腫困擾,不妨對照今天的科普自查處理,必要時記得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
【當察覺到身體不適時,應及時就醫並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也可前往 COMEDI app 預約專科醫生。只需簡單幾步操作,就能快速預約就診,讓專業醫生為你進行全面的評估與診斷,為你制定專屬的診療方案。——無論系藥物治療、康復訓練、生活建議、疫苗接種,COMEDI都能爲你提供專業且全面的指導】
**本文章由COMEDI Health醫療資訊團隊內的醫護專業人士覆核。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不可視作醫療建議,亦不能取代閣下就個人健康狀況向合資格的醫護人員作出諮詢。
關於COMEDI Health線上醫療平台
COMEDI Health為香港領先的線上醫療平台,為用戶提供最新醫療及醫生資訊,並提供線上預約、視像問診、健康商城、智能醫生配對等功能。
關於COMEDI Health醫療資訊團隊
COMEDI Health 雲集註冊醫生、護士、中醫師、營養師、心理學家,致力成為照顧者的遙距醫療夥伴,提供多元健康資訊,令你活得健康且快樂。